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非遗是流淌在时光里的文化基因,那些历经千年沉淀的技艺,往往藏着一座城市最鲜活的文脉记忆。近日,天府新区第八批区级非遗名单揭晓,一份份承载着本土文化底蕴的技艺名单引发热议。其中,来自新兴街道的“琵琶古筝制作技艺”格外亮眼——它打破了大众对非遗“古老、遥远”的固有印象,没有困在博物馆的展柜里,反而以鲜活的姿态走出工坊,悄悄走进年轻人的生活,成为当下备受追捧的文化新选择。
走进位于新兴街道的乐器工坊,空气中弥漫着老桐木的温润香气,刨刀划过木材的细微声响,与远处隐约传来的古筝试音声交织,仿佛时光在此刻慢了下来。“琵琶古筝的制作,从来不是简单的木头拼接,每一步都藏着大学问。”天府新区新兴街道星韵乐器厂负责人陈韵拿起一块打磨光滑的老桐木面板,指尖轻轻敲击,清脆的回响在屋内散开,“你听,这声音里藏着木材的灵魂,也藏着我们匠人的心血。”
这项技艺的繁复,早已超越了数字的丈量。从选材开始,便是一场与时间的博弈——密度紧实的紫檀木、酸枝木要历经数年自然风干,老桐木面板更是要精挑细选,确保每一寸木料都能承载起动人的乐音。180多道工序里,既有机械切割的精准,更有手工打磨的温度:音梁的角度、面板的薄厚、抛光的细腻度,全靠匠人凭手感与听觉把控。“音色这东西,没有标准答案,全靠耳朵听、心里悟。”陈韵笑着说,有时候为了调试出满意的音色,他能对着一件半成品反复琢磨数天,直到指尖敲击面板时,那股通透的共鸣能直抵心底。
这份坚守,在陈家已延续多年。2004年,陈韵的父亲陈东兵在天府新区新兴街道凉水村建起星韵乐器厂,将这门技艺扎根在这片土地。如今,接过传承接力棒的陈韵,不仅守着老手艺,更在思考如何让它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最早在1997年,父亲带着手艺来到了成都,那时候只是小打小闹,没想到一走进市场,就被不少爱好者盯上了。”回忆起市场化的起点,陈韵的眼里满是感慨。2004年乐器厂在新兴街道建立后,陈家的琵琶古筝逐渐走出四川,从成都到重庆,从昆明到广州,全国十几个城市的销售与服务点,像一张张网,将这门非遗技艺的声音传递到更多地方。
如今走进乐器店,或是在电商平台浏览,不难发现这些手工制作的琵琶古筝总能吸引不少目光。“现在喜欢民族音乐的人越来越多,大家买的不只是一件乐器,更是一份文化情怀。”陈韵坦言,优质的音色、珍贵的木材,让这些乐器兼具演奏价值与收藏意义,而手工制作的独特性,更是工业化产品无法替代的。有顾客为了定制一把专属琵琶,从选料到完工,全程参与,就像看着一件艺术品慢慢诞生;也有年轻父母带着孩子来挑选古筝,希望让孩子在传统乐韵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这份市场热度,不仅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更让当地不少人实现了就业增收。“看到越来越多人靠这门手艺过上好日子,我就觉得这份传承有了意义。”陈韵说。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这门技艺,他常常走进校园,带着半成品乐器,教孩子们辨别木材、倾听音色,看着孩子们好奇的眼神,他仿佛看到了非遗传承的新希望。
从成都全市来看,非遗走向市场早已不是新鲜事。道明竹编在巴黎绽放光彩,崇州枇杷茶走进国际晚宴,蜀锦蜀绣与国际品牌跨界合作……这座城市正用多元方式,让非遗从“养在深闺”走向“活色生香”。而陈韵也在借鉴这些经验,他尝试用直播带货的方式,让更多人看到乐器制作的全过程。同时,计划开放工坊,让游客亲手体验刨木、打磨的乐趣,把“制作—体验—销售”串联起来,让非遗真正融入文旅生活。
“非遗不是束之高阁的古董,它应该走进生活,成为人们日常的一部分。”陈韵望着工坊里即将完工的一批古筝和琵琶,目光坚定道。当指尖划过弦轴,清脆的乐音在空气中流转。这声音,是千年技艺的回响,也是非遗走进生活的温柔注脚。返回搜狐,查看更多